深入浅出HTTP,从开始到放弃(第二章)—— 简单的 HTTP 协议

第二章 简单的 HTTP 协议

HTTP协议用于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的通信

HTTP 协议和 TCP/IP 协议族内的其他众多的协议相同,用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请求访问文本或图像等资源的一端称为客户端,而提供资源响应的一端称为服务器端。

应用HTTP协议时,必定是一端担任客户端角色,另一端担任服务器端角色。有时候,按实际情况,两台计算机作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角色有可能会互换,但就仅从一条通信线路来说,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角色是确定的,而用HTTP协议能够明确区分哪端是客户端,哪端是服务器端。

通过请求和响应的交换达成通信

请求必定由客户端发送,而服务器端回复响应

HTTP协议规定,请求从客户端发出,最后服务器端响应该请求并返回。换句话说,肯定是先从客户端开始建立通信的,服务器端在没有接受到请求之前不会发送响应。

通过请求和响应的交换达成通信

下面则是从客户端发送某个HTTP服务器端的请求报文中的内容

1
2
GET/index.htm HTTP/1.1
HOST: hackr.jp

起始行开头的GET表示请求访问服务器的类型,称为方法(method)。随后的字符串/index.htm指明了请求访问的资源对象,也叫做请求URI(request-URI)。最后的HTTP/1.1,即HTTP的版本号,用来提示客户端使用的HTTP协议功能。

综合来看,这段请求内容的意思是:请求访问某台HTTP服务器上的 /index.htm页面资源。

请求报文是由请求方法、请求URL、协议版本、可选的请求首部字段和内容实体构成的。

通过请求和响应的交换达成通信

图:请求报文的构成

请求首部字段及内容实体后面会作详细说明。接受到请求的服务器,会将请求内容的处理结果以响应的形式返回

1
2
3
4
5
6
HTTP/1.1 200 OK
Date: Tue, 10 Jul 2012 06:50:15 GMT
Content-Length: 362
Content-Type: text/html

...

在起始行开头的HTTP/1.1表示服务器对应的HTTP版本。

紧挨着的200 OK表示请求的处理结果的状态码(status code)和原因短语(reason-phrase)。下一行显示了创建响应的日期时间,是首部字段(header field)内的一个属性。接着以一空行分隔,之后的内容称为资源实体的主体(entity body)。

响应报文基本上由协议版本、状态码(表示请求成功或失败的数字代码)、用以解释状态码的原因短语、可选的响应首部字段以及实体主体构成。

通过请求和响应的交换达成通信

图:响应报文的构成

HTTP是不保存状态的协议

HTTP是一种不保存状态,即无状态(stateless)协议。HTTP协议自身不对请求和响应之间的通信状态进行保存。也就是说在HTTP这个级别,协议对于发送的请求或响应都不做持久化处理

使用HTTP协议,每当有新的请求发送时,就会有对应的新响应产生。协议本身并不保留之前的一切的请求或响应报文的信息。这是为了更快地处理大量事务,确保协议的可伸缩性,而特意把HTTP协议设计成如此简单的。可是,随着Web的不断发展,因无状态而导致业务处理变得棘手的情况增多了。比如,用户登录到一家购物网站,即使他跳转到该站的其他页面后,也需要能继续保持登录状态。针对这个实例,网站为了能够掌握是谁送出的请求,需要保存用户的状态。

HTTP/1.1 虽然是无状态协议,但为了实现期望的保持状态功能,于是引入了Cookie技术。有了Cookie再用HTTP协议通信,就可以管理状态了。

请求 URI 定位资源

HTTP协议使用URI定位互联网上的资源。正是因为URI的特定功能,在互利网上任意位置的资源都能访问到。

当客户端请求在访问资源而发送请求时,URI需要将作为请求报文中请求URI包含在内。指定请求URI的方式有很多。

1
2
3
4
5
6
URI为完整的请求URI
GET http://laibh.top/2018/08/09/2018-08-09-read-图解HTTP-Part2

在首部字段Host中写明网络域名或IP地址
GET /2018/08/09/2018-08-09-read-图解HTTP-Part2 HTTP/1.1
Host: laibh.top

除此之外,如果不是访问特定资源而是对服务器本身发起请求,可以用一个*来替代请求URI。下面这个例子就是查询HTTP服务端支持的HTTP的方法种类

1
OPTIONS * HTTP/1.1

告知服务器意图的 HTTP 方法

HTTP/1.1中可以使用的方法

GET: 获取资源

GET方法用来请求访问已被URI识别的资源。指定的资源服务器端解析后返回响应内容。也就是说,如果请求的资源时文本,那就保持原样返回;如果是像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通用网关接口)那样的程序,则返回经过执行后的输出结果

使用GET方法的请求响应的例子

状态 描述
请求 GET /index.html HTTP/1.1
Host: www.hackr.jp
响应 返回 index.html 的页面资源
状态 描述
请求 GET /index.html HTTP/1.1
Host: www.hackr.jp
If-Modified-Since: Thu,12 Jul 2012 07:30:00 GMT
响应 仅返回2017年7月12号7点30分以后更新过的index.html页面资源。如果未有内容更新,则以状态码304 Not Modified 作为响应返回

POST: 传输实体主体

POST方法用来传输实体的主体

虽然用GET方法也可以传输实体的主体,但一般不用GET方法进行传输,而用POST方法。虽说POST的功能与GET很相似,但POST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获取响应的主体内容。

使用POST方法的请求响应的例子

状态 描述
请求 POST /submit.cgi HTTP/1.1
Host: www.hackr.jp
Content-Length:1560(1560字节的数据)
响应 返回submit.cgi接受数据的处理结果

PUT: 传输文件

PUT方法用来传输文件。就像FTP协议的文件上传一样,要求在请求报文的主体中包含文件内容,然后保存到请求URI指定的位置。

但是鉴于HTTP/1.1的PUT方法自身不带验证机制,任何人都可以上传文件,存在安全性问题,因此一般的Web网站不使用该方法。若配合Web应用程序的验证机制,或架构设计采用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表征状态转移)标准的同类Web网络,就可能会开放使用PUT方法

使用PUT方法的请求响应的例子

状态 描述
请求 PUT/example.html HTTP/1.1
Host: www.hackr.jp
Content-Type: text/html
Content-Lenght: 1560(1560字节的数据)
响应(请求执行成功了,但没有数据返回) 响应返回状态码204 Not Content(比如:该html已存在于服务器上)

HEAD: 获得报文首部

HEAD方法和GET方法一样,只是不返回报文主体部分。用于确认URI的有效性以及资源更新的日期时间等。

使用HEAD方法的请求响应的例子

状态 描述
请求 HEAD /index.html HTTP/1.1
Host: www.hackr.jp
响应 返回 index.html 有关的响应首部

DELETE: 删除文件

DELETE方法用来删除文件,是与PUT相反的方法。DELETE方法按请求URI删除指定的资源。但是,HTTP/1.1的DELETE方法本身和PUT方法一样不带验证机制,所以一般的Web网站也不使用DELETE方法。当配合Web应用程序的验证机制,或遵守REST标准时还是有可能会开放使用的。

使用DELETE方法的请求响应的例子

状态 描述
请求 DELETE /example.html HTTP/1.1
Host: www.hackr.jp
响应 响应返回状态码204 Not Content(比如:该html已从服务器上删除)

OPTIONS: 询问支持的方法

OPTIONS方法用来查询针对请求URI指定的资源支持的方法

使用OPTIONS方法的请求响应的例子

状态 描述
请求 OPTIONS HTTP/1.1
Host: www.hackr.jp
响应 HTTP/1.1 200 OK
Allow: GET,POST,HEAD,OPTIONS(返回服务器支持的方法)

Trace: 追踪路径

TRACE方法是让Web服务器端将之前的请求通信环回客户端的方法。

发送请求时,在Max-Forwards首部字段中填入数值,每经过一个服务器端就将数字减1,当数值刚好减到0时,就停止继续传输,最后接受请求的服务器端则可以返回状态码200 OK 的响应

客户端通过TRACE方法可以查询发送出去的请求是怎么样被加工修改/篡改的。这是因为,请求想要连接到源目标服务器可能会通过代理中转。TRACE方法就是用来确认连接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操作。

但是,TRACE方法本来就不怎么常用,再加上它容易引发XST(Cross-Site Tracing,跨域追踪)攻击,通常就更不会用到了。

Trace: 追踪路径

使用TRACE方法的请求响应的例子

状态 描述
请求 TRACE HTTP/1.1
Host: www.hackr.jp
Max-Forwards: 2
响应 HTTP/1.1 200 OK
Content-Type: messgae/http
TRACE HTTP/1.1
Host: www.hackr.jp
Max-Forwards: 2

CONNECT: 要求用隧道协议连接代理

CONNECT 方法要求与代理服务器通信建立隧道,实现隧道协议进行TCP通信。主要使用SSL(Secure Sockets Layer,安全套接层)和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传输层安全)协议把通信内容加密后经网络隧道传输

CONNECT方法的格式如下所示

1
CONNECT 代理服务器名: 端口名 HTTP版本

CONNECT: 要求用隧道协议连接代理

使用CONNECT方法的请求响应的例子

状态 描述
请求 CONNECT proxy.hackr.jp:8080 HTTP/1.1
Host: www.hackr.jp
响应 HTTP/1.1 200 OK (之后进入网络隧道)

使用方法下达命令

想请求URI指定的资源发送请求报文时,采用称为方法的命令。

方法的作用用于,可以指定请求的资源按期望产生的某种行为。方法中有GET、POST、HEAD等

下表列出了HTTP/1.0 和 HTTP/1.1支持的方法。另外,方法名区别大小写,注意用大写字母

方法 说明 支持的HTTP协议版本
GET 获取资源 1.0、1.1
POST 传输实体主体 1.0、1.1
PUT 传输文件 1.0、1.1
HEAD 获得报文首部 1.0、1.1
DELETE 删除文件 1.0、1.1
OPTIONS 询问支持的方法 1.1
TRACE 追踪路径 1.1
CONNECT 要求用隧道协议连接代理 1.1
LINK 建立和资源之间的联系 1.0
UNLINK 断开连接关系 1.0

在这里列举的众多方法中,LINK和UNLINK已被HTTP/1.1废弃,不再支持

持久连接节省通信量

HTTP协议的初始版本中,每进行一次HTTP通信就要断开一次TCP连接。

持久连接节省通信量

以当年的通信情况来说,因为都是些容量很小的文本传输,所以即使这样的也没有多大问题。可随着HTTP的普及,文档中包含着大量图片的情况多了起来。比如,使用浏览器浏览一个包含多张图片的HTML页面时,在发送请求访问HTML页面资源的同时,也会请求该HTML页面里包含的其他资源。因此,每次的请求都会造成无谓的TCP连接建立和断开,增加通信量的开销。

持久连接节省通信量

持久连接

为了解决上述TCP连接的问题,HTTP/1.1和一部分的HTTP/1.0想出了持久连接(HTTP Persistent Connections,也称为HTTP keep-alive或HTTP connection reuse)的方法。持久连接的特点是,只要任意一端没有明确提出断开连接,则保持TCP连接状态。

持久连接节省通信量

持久连接旨在建立1次TCP连接后进行多次请求和响应的交互。持久连接的好处在于减少TCP连接的重复建立和断开所造成的额外开销,减轻了服务器端的负载。另外,减少开销的那部分时间,使得HTTP请求和响应能够更早地结束,这样Web页面的显示速度也就相应提高了。

在HTTP/1.1中,所有的连接默认都是持久连接,但在HTTP/1.0内并未标准化。虽然有一部分服务器通过非标准的手段实现了持久连接,但服务器端不一定能够支持持久连接。毫无疑问,除了服务器端,客户端也需要支持持久连接。

管线化

持久连接使得多次请求以管线化(pipelining)方式发送成为可能。从前发送请求后需等待并收到响应,才能发送下一个请求。管线化技术出现后,不用等待响应亦可直接发送下一个请求。这样能够做到同时并行发送多个请求,而不需要一个接一个地等待响应了。

管线化

比如:当请求一个包含10张图片的HTML Web页面,与挨个连接相比,用持久连接可以让请求更快结束。而管线化技术则比持久连接还要快。请求次数越多,时间差就越明显。

HTTP是无状态协议,它不对之前发生过的请求和响应的状态进行管理。也就是说,无法根据之前的状态进行本次的请求处理。

假设要求登录认证的Web页面本身无法进行状态的管理(不记录已登录的状态),那么每次跳转新页面不是再次登录,就是要在每次请求报文中附加参数来管理登录状态。

不可否认,无状态协议当然也有它的优点,由于不必保存状态,自然可减少服务器的CPU以及内存资源的消耗。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也正是HTTP协议本身是非常简单的,所以才会被应用到各种场景里面。如果让服务器管理全部客户端状态会变成负担。

保留无状态这个特征的同时又要解决类似的矛盾问题,于是引入了Cookie技术。Cookie技术通过在请求和响应报文中写入了Cookie信息来控制客户端的状态。

Cookie会根据从服务端发送的响应报文内的一个叫做Set-Cookie的首部字段消息,通知客户端保存Cookie。当下次客户端再次往服务器发送请求时,客户端会自动在请求报文中加入Cookie后发出去。

服务器端发现客户端发送来的Cookie后,会去检查究竟是从哪一个客户端发送的连接请求,然后比对服务器端上的记录,最后得到之前的状态消息。

  • 没有 Cookie消息状态下的请求

    使用 Cookie 的状态管理

  • 第 2 次以后(存有 Cookie 信息状态)的请求

    第 2 次以后(存有 Cookie 信息状态)的请求

上图展示了发生Cookie交互的情景,HTTP请求报文和响应报文的内容如下。

  1. 请求报文(没有Cookie消息的状态)

    1
    2
    3
    GET / reader / HTTP/1.1
    Host: hark.jp
    *首部字段内没有Cookie相关消息
  2. 响应报文(服务器端生成Cookie消息)

    1
    2
    3
    4
    HTTP/1.1 200 OK
    Date:Date: Thu, 12 Jul 2012 07:12:20 GMT
    Server: Apache<Set-Cookie: sid=1342077140226724; path=/; expires=Wed,10-Oct-12 07:12:20 GMT>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3. 请求报文(自动发送保存着的Cookie消息)

    1
    2
    3
    GET /image/ HTTP/1.1
    Host: hackr.jp
    Cookie: sid = 1342077140226724

参考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63515/

0%